“我国是产钢大国,但不是钢结构应用强国。”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钢结构协会会长岳清瑞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过去几年,冲规模是钢结构行业“主赛道”,然而,规模效应的另一面,却是行业面临的“体虚”问题。他认为,实现从“大”到“强”的提升,不仅要清楚地认识到“大而不强”的根源,更要在发展中寻找市场需求,在大局中紧抓发展机遇。
“十三五”初期,我国钢结构加工总量仅有4000多万吨,2020年已增长到接近9000万吨,比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粗钢产量还要高。然而,目前我国钢结构建筑面积占比仅为5%~7%,距离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30%~40%的比例差距很大,尤其在学校、医院、高层住宅等重点建筑和市政公路桥梁等重要基础设施中的占比更是不足1%。
岳清瑞坦言,钢结构应用占比不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对钢结构全寿命周期成本及钢铁作为国家战略资源储备的认识不足,并且钢结构一次性建造成本较混凝土结构偏高。随国家和社会对环保的重视及“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实现,钢结构占比会逐步提高。
此外,高效能和高性能钢材应用率也较低。目前,我国钢结构用钢的主力还是Q235和Q355,强度偏低,基本占到80%的比例,而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钢结构普遍已经采用高强钢材,主要以轧制型钢、高强钢等高效能和高性能钢材为主,应用率在50%以上,而我国应用率仅15%左右。
究其原因,他认为,一方面钢铁生产企业与建筑行业信息沟通不畅,无法有效协同工作,导致产品供应和市场需求衔接不通畅;另一方面则是钢铁企业的钢材产品质量标准和钢结构标准规范协同不够,导致生产的高效能和高性能钢材无法直接应用到工程中。
“钢结构专业人才短缺,也是造成‘大而不强’的重要原因。”岳清瑞强调,部分建筑设计师对钢结构建筑特点缺乏认识,不能充分的发挥钢结构的各种优势,往往在方案设计阶段就将钢结构方案否决掉;部分结构设计师钢结构专业能力和素养不足,更愿意设计传统混凝土结构;监理单位及质量监管部门缺乏熟悉钢结构建造专业的监督人才;同时,钢结构加工厂缺乏大量技术熟练的焊工、工地安装现场缺乏熟练的安装工。
202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发布《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当前和今后建筑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钢结构行业的发展。国家“十四五”规划也明白准确地提出,要发展智能建造,推广绿色建材、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住宅,建设低碳城市。
新型建筑工业化和智能建造推动建筑产业高质量转型发展,而钢结构具备工业化建造和智能建造先天优势。岳清瑞认为,钢结构更适合建筑业智能建造发展需求,因此,要逐步推动钢结构智能建造。
他表示,要完成这项工作,需要加强钢结构标准化工作。“标准化工作是实现智能建造的基础,是推动钢结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是实现钢结构建筑商品化和规模化供应、降低建造成本的必要条件。”岳清瑞建议,有关部门应依据我国建筑气候分区,根据地域、气候和用途的不同,将钢结构的部品部件和结构体系进行标准化。同时,要积极推动钢结构制造全流程数字化和关键工序智能化的工作,如钢板切割下料、构件组对、焊接等应积极地推进智能化。
此外,还要积极推广高效能和高性能钢材。高效能钢材指的是从钢厂里直接轧制,无需再在钢结构加工厂进行钢板拼接焊接,仅有必要进行简单的除锈打孔等工作的成品,如热轧H型钢、方钢管、矩形管、圆管等。高性能钢材包括高强钢、耐火钢、耐候钢、抗震钢等具备高性能的钢材。积极推广高效能和高性能钢材,有助于快速提高钢结构制造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动钢结构快速发展。
习在今年3月15日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时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钢结构建筑作为一种低能耗、低排放的建筑形式,与传统混凝土建筑相比,其全生命周期的能耗减少10%~20%,而碳排放能够大大减少约30%。在国家格外的重视碳排放要求的新形势下,发展应用钢结构势在必行。
“钢结构发展的潜在能力无限,积极推广钢结构,是实现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体现。应该说,绿色可持续发展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理念。”岳清瑞说。
他分析,从产业高质量发展角度来讲,钢结构未来必然要实现智能建造,甚至智慧建造。特别是“十四五”期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形成历史汇,“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及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进行重塑的重大历史时期,钢结构产业必须要紧紧抓住重大战略机遇,努力实现从钢结构大国向钢结构强国的转变。
从技术研究角度来讲,钢结构将围绕行业转型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创新发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在钢结构绿色制造与信息化技术、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关键技术、高效能和高性能钢材应用技术、钢结构标准体系修订和完善等方面实现突破,促进钢结构技术的蓬勃发展。
从工程应用角度来讲,钢结构将在房建、桥梁、军工、能源、石化等领域进一步推广应用,充分的发挥其轻质高强、抗震能力优越、易于工业化生产的优势,积极培育、开拓和壮大国内外钢结构市场,尤其要重视钢结构住宅和中小桥梁市场,逐步的提升城乡建设中钢结构使用比例,达成中国钢结构行业由大变强的目标。
“钢结构作为装备制造业和土木建筑业交叉的产业,在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体系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需要更努力,才能实现从‘数量’到‘质量’的跨越发展,这项任务紧迫而艰巨。”岳清瑞如是说。
2024年,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92个“三无楼院”(即无物业管理、无业主委员会、无维修基金的小区)终于迎来了它们的“贴心管家”。
7月17日(周三)12:10,“好房子”大家谈在“中国建设报”视频号、“紫竹远见”视频号进行直播,请准时收看!
近年来,江苏等地在保护老旧火车站原有的历史风貌前提下,打造火车站历史风貌区,使其焕发新活力,延续城市记忆的同时保证经济性、适用性、安全性。
镇远古镇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依山傍水,河水以“S”形穿城而过,远观颇似太极图,也被称为“太极古镇”。
浙江宁波至舟山铁路(以下简称“甬舟铁路”)是目前越海桥隧工程技术难度最大的铁路工程之一,新建线月,甬舟铁路海底隧道开始掘进。日前,记者走进工程现场,探大国重器如何“穿山越海”,看工程团队有何“绝活”。
住房城乡建设部召开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工作调度视频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