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TCL成立43周年。43年时间,从TTK(TCL的前身)到TCL,从“三来一补”到智能终端、液晶显示屏、光伏三大产业群,TCL所经历的不仅是名字之变、规模之变,更是方法之变、内核之变。
TCL在历史长河与市场经济大潮中,曾经狠狠“呛水”,到如今也在不断搏击。“击水三千里”的过程,不仅让TCL在转型中学会“游泳”,开辟了自己的光伏赛道,也以15年的时间、超2700亿元的投资,为中国成为显示产业大国起到了助推作用。
TCL是中国制造业的先进代表之一,还在全球制造业链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而制造业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因此,摸清TCL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路径,提炼其产业转型升级经验,势必“开卷有益”。
近日,成都传媒集团特别策划“探‘新’长三角借‘力’大湾区”全媒体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走进TCL,试图寻找与呈现制造业高水平发展的“TCL方案”。
由t1、t2,到t6、t7,不是简单的数字叠加,是打破束缚的勇气,更是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实践。
10月22日下午,位于深圳市光明区的TCL华星t6产线内,生产车间里鲜见工人身影。各类动辄上亿元的大型设备有序、高速地运转着,一片片玻璃被机械臂轻轻提起,历经镀膜、蚀刻等上百道工艺流程,“摇身一变”成为一块块大尺寸液晶显示面板。这些面板下线后,被切割成各种尺寸,继续送往全球彩电厂商的生产车间。
这里是TCL华星的第11代(G11)超高清新型显示器生产线,在面板制造中,世代线越高,代表着切割的玻璃基板尺寸越大。115英寸电视的显示屏,正是从这里诞生。
2016年,TCL华星选址深圳市光明区的红坳,先后投资892亿元,建成了占地面积超100万平方米的TCL华星半导体产业园。该园区的t6、t7两座产线K为代表的超高清、超大尺寸显示面板。
这并不是TCL华星在深圳投建的第一座面板产线。在当地人口中,位于深圳光明区红坳的TCL华星t6、t7产线是“新厂”;更早投建的、位于光明区光明大道的t1、t2产线是“老厂”。
TCL做液晶显示屏,还要从2009年说起。当时,中国彩电行业正从显像管(CRT)向液晶(LCD)转型,但液晶面板的供应被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垄断,中国彩电厂商被“缚住拳脚”。面对“缺芯少屏”的现状,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决心向产业链上游延伸。
2009年,TCL与深圳国资合作成立TCL华星,并签约启动t1项目。这是当时深圳建市以来单笔投资额最大的工业项目,总投资达245亿元。
在TCL的43年发展历史中,跨界、向上延伸产业链长度,开辟第二、三赛道,这是TCL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高水平发展的关键路径。
10月22日,TCL科技品牌管理中心总经理尚永强向调研团表示,变革是TCL核心基因,过去40多年里,TCL共推动了四次变革,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第一次变革是在1998年,TCL首次导入经营变革管理创新理念,实现了从初创企业到现代化企业的成功转型。
第二次变革发生在2006年前后,当时TCL跨出了国际化并购的一大步,收购了法国汤姆逊彩电业务和阿尔卡特手机业务。但这轮并购让TCL狠狠地“呛了一口水”,也因此学会了“游泳”。
第四次变革发生在2017年之后。当时,TCL营收规模已经连续3年在千亿元上下徘徊。李东生看到了增长困境,并决心直面困境。他在TCL的2016年年报致辞中直言:“我们意识到只有推进变革,改变经营观念,优化组织流程,才能让企业持续发展。公司将通过业务重组和优化产业及资本结构,改善财务情况,提高资本回报率。”
很快,新一轮转型变革在TCL内部大刀阔斧地开启。TCL剥离了不少非核心业务,推进了“”与“TCL实业”的双子架构重组,最终打破“千亿(元)魔咒”。
2020年,宣布收购天津中环集团,进一步跨界至光伏领域。此举打开了TCL业务布局的新版图。
TCL的历次重要业务赛道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核心逻辑都是:向上游挺进和横向拓展。而且它的每一次变革,都让企业未来的发展更上新台阶。比如,进军显示,让TCL营收突破千亿元;收购天津中环集团,让TCL整体营收迅速跨过2500亿元。
截至2023年,TCL科技、TCL实业两大主体已经累计实现盈利收入近3000亿元。从智能终端,到半导体显示,再到新能源光伏的业务布局,让TCL实现了由终端产品制造商向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跃迁。
这也是TCL交出的制造业高水平发展的“TCL方案”——企业不能总躺在“舒适区”,自身业务要想办法转型升级。
对TCL来说,话语权不在于空喊口号,而在于坚持技术创新,且要持续投入和积累。
2021年2月,美国国际信息显示学会(SID)授予李东生2021年“David Sarnoff产业成就奖”。当时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自1981年TCL创立以来,李东生先生凭借精准的行业判断和高瞻远瞩的投资战略,带领TCL开启了中国品牌的全球化探索同时,由他主导并建成的中国首条完全依靠自主创新建设的高世代面板线,使TCL掌握了自主高端显示技术。
据悉,自2009年进入半导体显示以来,TCL华星用15年时间,通过投资建设或收购的方式,布局了10条面板生产线亿元。
在TCL华星的投资带动下,一个个区域性半导体显示集群在全国各地“开花”。以深圳市光明区为例,TCL华星以该区为基地,充分的利用t1、t2、t6、t7四个项目集群规模效应,带动上下游产业投资,推动形成半导体产业集群。2023年,光明区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集群产值规模突破2000亿元,超高清视频显示大尺寸面板出货量全球前二;以湖北武汉为例,2016年TCL华星选址武汉落地t3项目,总投资160亿元,刷新了当时武汉市乃至湖北省特重大工业项目建设纪录。两年之后,武汉便提出用3~5年时间,打造光电子信息“万亿”级、世界级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的形成,让区域内半导体显示产业链更完善,让上下游厂商的生产与创新协同更具效率。
10月22日上午,在TCL华星调研现场,TCL科技董事会办公室主任李丽娜向记者介绍,半导体显示产业,尤其是大尺寸液晶面板显示方面,其产业周期性波动这两年在明显趋缓。“从历史来看,半导体显示产业2009年至2020年经历过几次周期性低谷,通常持续18个月至24个月;到了2022年至2023年的下行中,主要面板厂商只有两三个季度处于盈利低谷。今年看到,在销售淡季,面板价格也有下滑,1~2个季度开始企稳。我们的产业环境有了显著变化。”
产业周期逐渐“熨平”的背后是中国面板厂商的话语权提升。据上观新闻报道,10月25日,第七届“金水湖”论坛暨2024全球AMOLED(新型显示)生态链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钟灿表示:“中国 LCD 面板产能在2023年达3.3亿平方米,占全球 LCD 产能的91%,现主导 LCD 产业;中国面板产能增长逐步发力,在2023年达1705万平方米,占全球产能的46%。”
面向下一代显示技术,TCL也在加速创新技术储备,前瞻布局了印刷OLED、Q等未来显示技术,向全球领先这一目标持续迈进。
TCL科技战略部总经理刘宇钊告诉调研团,坚持技术创新无捷径可以走,技术的竞争力要靠持续投入积累,除了选对方向外,重要的是要坚持。“IJP (Ink-jet Printing,喷墨印刷式)O技术我们试了很多年,也花了不少钱,基本上达到百亿(元)级别了。”刘宇钊介绍说。
李丽娜表示,印刷显示技术是TCL华星在OLED领域的差异化布局,除已有的蒸镀OLED产线外,TCL华星也在武汉工厂设置了一条印刷OLED的试产线,从中尺寸的医疗显示屏切入,逐步实现印刷OLED面板的规模化生产,牵引完善产业生态。
企业家埃隆·马斯克曾经说过:“制造业竞争的本质就是制造能力的竞争,即工厂的竞争。”
10月22日下午,调研团在TCL华星t6工厂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中国智造”魅力。众所周知,面板的生产制作的完整过程极其繁复,对生产环境的要求也极为严苛,一粒微米级的灰尘,就可以影响面板的亮度、对比度,甚至显像色彩。因此,质检必须贯穿在面板的每一道工艺流程。在以前,面板良率的控制主要靠“铺人员”,但智能化改造后,TCL华星t6工厂利用自研AOI(自动光学检测)人工智能检测系统,实现了人工替代。
据相关人士介绍,TCL华星t6工厂整个生产流程有近100个检测点,这些监测点每天可捕捉的图片数量超200万张。工业相机负责找“缺陷”,天枢AI视觉检测系统负责判片,确认问题产品是修复还是报废。据悉,该系统可实现400毫秒判一张图以及90%的判断准确率。
此外,t6工厂还布局了面板仓储系统。2020年5月,TCL华星t6工厂入选e-works(数字化企业网)“2020中国标杆智能工厂”榜单。
“人和工业的联合,是一定要发生的。” 10月22日,刘宇钊接受调研团采访时表示,一定要大规模地推进,保证核心产业提质增效。
TCL华星从立项开始,就将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作为重点投入方向,规划了“三化四步走”的智能制造发展路线,三化即自动化、数据化和智能化。
刘宇钊认为,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生产力代表一种综合能力,新质生产力就是我们在推进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过程中的能力组合。这种能力包括但不限于:能力、上下游产业协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绿色发展能力。
刘宇钊强调,企业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基于自身优势和特色出发。而TCL的优势与特色在于“能够大规模、高精度地进行复杂工业制造”。这种能力也构成了TCL全球化的“底座”。“大规模、高精度的生产方式能不能出海?只要能出去,就能给当地创造价值,变成从效率上获取利益,从机器上获取效益,而不是从人身上获取效益。”刘宇钊表示。
他还以AI技术迭代路径为例,认为真正的技术创新和迭代要建立在大规模的工业基础之上。
上下游产业协同方面,TCL遇到仅靠自身没有办法解决的产业创新难题时,也会联合上下游一起开发各种产品,带动产业链共同进步。2021年,TCL就宣布了启动超200亿元“旭日计划”,5年内TCL将投入超过200亿元,在智能终端、半导体显示及材料、半导体光伏和半导体材料产业领域,与全球合作伙伴共建产业生态,合力推动产业创新升级。正如TCL企业使命所言:“领先科技,和合共生。”此外,绿色发展方面,TCL目前已拥有6家国家级绿色工厂。
近几年,李东生的公开讲话里,“全球化”成了必不可少的线年,TCL就已出海,而且如同对于技术储备和创新的态度那样,表现出了相当的坚持。
1999年,国内企业掀起一波出海浪潮。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的TCL也想“走出去”,为此,TCL收购了香港陆氏集团在越南同奈省投资建设的彩电工厂,初步试水国际化,成为国内较早出海的中国企业之一。
2024年是TCL全球化25周年,李东生很重视这一段时间节点。今年六七月,李东生到世界各地跑了一遍,实地走访美国、巴西、阿根廷、越南、德国等市场。一方面是因为在国内市场“天花板”渐显的情况下,海外市场自然成为中国企业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TCL要升级全球化战略。这传递出的信号是:全球化这项工作,将是未来经营“重点中的重点”。
TCL推进全球化的逻辑也格外的简单:中国工业产值占全球1/3,但消费力量只占全球20%。不出海,企业产能必定会受限。刘宇钊对此进一步解释:“当我们还是一家中小型或者初创型企业时,这个可能不是个大问题。但当我们很多产品都做到国内乃至全球数一数二时,如果还只在国内‘卷’,这是对于生产力和生产资源的极大浪费。”
刘宇钊告诉调研团,面对逆全球化思潮,中国企业一定清醒认识到,咱们不可以只是简单地把产品卖出去。企业的全球化,应该是把产业链条在当地做得越长、越深,就越好。企业与企业,国家与国家之间越难脱钩断链,企业增长就越有保证。
目前, TCL科技在全球布局29个研发中心和18个制造基地。TCL华星在北美设有办公室,对接前瞻显示技术探讨研究。TCL华星首个海外工厂——印度华星首条TV Open Cell生产线已具备量产能力。
与沙特阿拉伯当地资本,也共同建立了目前海外规模最大的晶体晶片工厂,目前项目正在落地中。该工厂将为TCL新能源光伏业务的全球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这次走进TCL,使记者对TCL的新质生产力有了更系统、更深刻的认识。随国家经济迈入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阶段,传统依靠资源要素投入推动经济稳步的增长的模式已经行不通了。国家需要新质生产力来形成澎湃的新动能。
所谓新质生产力,是以科学技术创新为主的生产力,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
此次调研,我们尝试呈现出TCL的一套新质生产力培育“方法论”,涵盖了TCL业务布局、技术创新、新型工业化制造能力、出海经营等方方面面。如果仔细拆分这些能力,就会发现:无论是业务赛道的转型升级,抑或自主技术创新,无论是大规模高精度的工业制造能力,还是全球化产业链深耕,这些能力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这里面涉及很多方面的资源、时间投入。这也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或同样难有捷径。别的企业如愿意借鉴“TCL方案”,一定不可以“生搬硬抄”。
在记者看来,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TCL值得借鉴的几点是:一、企业主要有前瞻性战略视野;二、企业未来的发展要有长期思维;三、企业要学会“抱团”发展,通过上下游协同、与巨头“同行”等方式,“抱团”培育新质生产力。